便秘咨询青岛市人民政府发布青岛市全

  青岛市人民政府发布《青岛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年)》

  主要 任务 

  (一)加强体育文化传播

  充分发挥我市“帆船之都、足球名城、田径之乡”的品牌影响力,以品牌为先导,弘扬健康理念,充分发掘整理,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青岛体育文化。

  (二)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1.丰富全民健身活动体系。进一步拓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构建多层次、常态化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实现健身活动全覆盖。

  2.加强培育区域体育特色。充分利用山海资源,重点打造徒步骑行、登山露营、帆船等健身休闲项目。围绕不同区(市)地理环境特点,结合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基础,打造特色品牌健身活动,形成“一区(市)一品牌,一街一特色”全民健身活动格局。

  3.推动赛事体制改革。由政府主导办赛向社会化、市场化办赛转变,建立多元主体办赛机制。大力培育专业化体育赛事推广和运营机构,丰富竞赛组织主体,完善社会承接机制。

  

  (三)科学统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1.科学编制和实施健身场地设施规划。编制市、区(市)“十三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和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有计划地加快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在实现城区健身设施“8分钟健身圈”、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高转变,打造“风雨无阻”健身活动场地,区(市)全部建有“三个一”工程(一个公共体育场、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体育公园或健身广场),镇(街道)普遍建有“两个一”工程(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或灯光篮球场、一个多功能运动场),村(居)建成一个多功能的文体广场,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以上。

  2.落实健身场地设施标准。在新建居住区和新型农村社区,严格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室外人均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规划建设社区体育健身设施,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

  3.有效扩建地域特色便民设施。充分利用山、海、河、湖、林等自然资源,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及健身绿道、登山步道等户外运动设施。到年,建成1万处体育健身设施,构建多层次、具有主题特色的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网络。

  4.提高体育设施利用效率。创造条件盘活存量资源,增强大型体育场馆复合经营能力。

  (四)做大做强各类体育社会组织

  加快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建立健全全民健身组织体系,促进“草根”性体育健身活动组织的健康发展。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探索新形势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运行机制,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挂靠站点制度,落实在岗实名制。到年,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占总人口比重达3‰

  

  (五)大力推进健身服务业发展

  加快发展健身服务、竞赛表演、场馆运营、体育中介等核心产业,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

  

  (六)强化全民健身发展重点

  1.重点发展青少年体育。推进“体教结合”,大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提高以足球、田径等传统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生10项联赛水平,继续推行足球、羽毛球、帆船、武术等特色项目进校园活动。加强学校体育场地、教学设备和健身设施的建设投入,推动校外体育设施对青少年优惠或免费开放。

  2.完善老年人健身保障体系。健立完善老年体育协会四级网络,做到“有组织、有场地、有经费、有器材、有活动”。到年,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老年人达到60%。

  3.重视特殊人群健身需求。实施“助残健身工程”,加大残疾人自强健身示范点建设。重视外来务工和低收入群体健身需要,使其能有场所、有组织地参加健身活动。

  4.着力推进职工体育。开展面向广大职工的体育联赛,继续做好市企业运动会、机关运动会等,提高广大职工的健康水平。

  (七)健全全民健康服务保障。

  1.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合理统筹、组织、协调、配置公共体育资源,加大对农村、山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缩小城乡差距、南北差距,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2.提高全民健身指导的科技含量。完善区(市)级以上体质监测和健身技能培训机制,建设区(市)级以上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并逐步建成市、区(市)、镇(街道)三级科学健身监测和指导网络。

  3.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坚持“大健康”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式,推动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体育与卫生公共资源和健康信息共享,有效推动疾病预防关口前置。

  

  组织

  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切实落实好国家、省全民健身工作的各项部署,进一步发挥全民健身领导小组作用。

  (二)加大资金投入,落实各项保障。明确划分各级政府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事权和支出责任,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维护经费列入本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

  (三)建立全民健身评价体系,实施成效评估。制定全民健身发展评估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案,组织开展中期和终期评估。

(通讯员:群体处高海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pinnanren.net/bmly/69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