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堡的中国航天印记

伊斯兰堡的中国航天印记航天科工七院承担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设计任务侧记

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市最东边的地方,是该国新开辟的使馆区。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充满中国特色的建筑群新近落成,这就是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新馆。

随着大使馆新馆的建成,中国航天与巴基斯坦又多了一个交集。但产生此次交集的主角不是卫星或者火箭,而是航天人的建筑设计。

从中标到完成施工图设计,再到远赴伊斯兰堡全程跟踪施工过程,航天科工七院的设计人员用了五年半时间来完成这个意义非凡的作品。

“新中式”设计理念脱颖而出

据悉,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新馆项目是目前我国在海外占地面积最大的使馆。

这样一个大项目,投标难度可想而知。据七院设计人员胡闻雷回忆,当初的竞标对手大都是国内顶尖的建筑设计院,如北京建筑设计院、清华设计院等。

面对强劲的竞争对手,七院迅速采取应对措施,抽调最优秀的设计人员,组成项目小组。经过多次讨论,小组确定以“新中式”的理念进行方案设计。

“驻外使馆代表着中国形象,因此需要展示中国元素。但中国风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复古明清,而是通过中式风格的特征,表达对清雅含蓄、端庄丰华的东方式精神境界的追求。‘新中式’设计强调用现代建筑的材料和手法去表现传统中国风的特色,能够体现出真正的中国风。”胡闻雷介绍道。

最终,七院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成功中标。中标以后,设计团队马上进入方案的详细设计阶段。年月,设计团队赴巴基斯坦进行了为期两周半的现场考察,了解当地的建筑环境,调研大使馆工作需求,完成几百页的考察报告。此后,根据考察情况,设计团队对方案进行一轮又一轮的修改。

经过一年多的奋战,使馆的设计方案最终确立,项目进行到施工图设计阶段。年初,在设计团队的团结协作下,施工图顺利通过,这也标志着国内的设计任务基本告一段落。

开各种讨论会,修改方案到深夜,全国各地找材料厂家,不断试验各种材料……设计人员关于那一段时间的记忆就是由这些片段组成。忙碌,一直都是他们的常态。

航天人在伊斯兰堡

年5月,工程进入施工阶段,作为设计方,航天建设需要派驻设计人员全程跟踪工程施工。为此,七院分批共派五名设计人员赶赴现场指导,每人驻外三个月。

董雪莲是第一位外派代表,并且也是唯一女性。谈起在伊斯兰堡的那段岁月,她用“单调而充实”来形容。

出于安全性和便捷性的考虑,外派的设计人员只能住在伊斯兰堡的新使馆区,除了周末去超市采购一星期的食物和水以外,平常不能随意出去,因而大多过着公寓和工地两点一线的生活。

在伊斯兰堡的日子里,她几乎没有任何娱乐项目,住的地方没有电视,网络很差,连电一天也要停上四五回。由于开发程度低,新使馆区显得十分荒凉,到处是树木和草丛,董雪莲甚至还看见过野猪和狼。

白天,她在工地上忙里忙外,晚上还要根据施工时出现的问题以及外交部方面的新要求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一天下来,往往疲惫不堪。

但即便面临种种困难的挑战,董雪莲以及后来的外派人员都坚持了下来。他们在工作中充分展现了航天人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多次受到外交部方面的好评。

航天建设助力我国外交事业

年2月,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新馆举行升旗仪式,宣告落成。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升旗仪式上表示,这座新馆体现了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大国形象,展现了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作为中巴特殊友好的象征,新使馆会为推进中巴全天候友好关系发挥应有的作用。

至此,经过五年半的辛勤奋斗,航天建设的设计团队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而由于在项目中表现出色,外交部盛邀设计团队前往巴基斯坦参加项目验收。七院董事长于喜国十分重视此次邀请,亲自带队前往。

五年半,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在此期间,设计人员胡闻雷由一个建筑设计的新手变成了老将,经历了诸多挫折,也见证了自己的成长。但回首过往,胡闻雷觉得这一切的付出都十分值得。特别是在新馆升旗仪式上,当他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他的心里满是感动与自豪。

新馆建成,从此粉墙黛瓦的瓦房式建筑成了伊斯兰堡新使馆区的中国标志,而作为这个建筑群的设计者,航天建设也在伊斯兰堡留下了中国航天的印记。(文/中国航天报航天建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pinnanren.net/bmyf/65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