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有效治疗方法
和食疗简易方
便秘即大便秘结,大便难,大便不通,大便干燥,排出困难。
便秘之病多由大肠积热或气滞或寒凝,或阳明气血亏虚等。便秘有正虚邪实之别,若气虚阳弱,推动无力,或阴虚血少,肠燥便结,以致便秘,可统称阴结。实热痰湿壅结,或气滞不行而致便秘,可统称为阳结。《景岳全书》卷三十四:“阳结者邪有余……阴结者,正不足”。
便秘病名,古代名称甚多,如《内经》称之为“后不利”,“大便难。汉?张仲景称之为“脾约”、“闭”、“阳结”、“阴结”。巢元方称之为“大便难”。刘河间称之为“大便秘涩”。《兰室秘藏》称之曰“大便结燥”。张景岳云:“秘结一证,在古方书中有:虚秘、风秘、气秘、热秘、寒秘等说。而东垣又有热燥,风燥、阴结、阳结之说”。总之历代医家对病名之辨,或从阴阳,或从虚实,或从寒热。故目前所见古代所记载便秘之名称有“阴结”、“阳结”、“冷秘”、“热秘”“气秘”、“便秘”、“寒燥”、“热燥、“血燥”、“气燥”、“大便难”、“后不利”等诸名称。
与本病相关的西医内科病名有老年人全身衰竭的便秘,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便秘,习惯性便秘,神经官能症,慢性结肠炎便秘期,药物性便秘,各种肛门疾患而引起的便秘,高热病人因体液缺乏引起的便秘。
对于本病之源流考略主要应从二个方面。一则是病因机理,二则是治则方药。
在病因机理方面。最早见于《内经》,将本病归于脾肾之病。如:“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大便难”《素问?金匮真言论》。汉?张仲景认为本病与寒热有关,热在阳明的胃家实证。因为阳明主燥、其气盛,邪入则伤津化燥。燥热结于肠胃、腑气不通,证见大便燥结、腹痛拒按、神昏。若见胃气亢盛,脾阴不足,强阳煎弱阴,使脾阴受约而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致使津液偏渗胱而数小便,大肠失润而便秘。此为脾约。另外尚指阳结、阴结。“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四日当利;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结硬,名曰阴结也”。此外仲景还将便秘称之为“闭”,此多由气滞引起。
隋?巢元方认为:“大便难者,由五脏不和、阴阳偏有虚实,谓之三焦不和,冷热并结故也”。又指出便秘的原因尚有“邪在肾亦令大便难”,还指出:“热气偏于肠胃,津液竭燥,故令糟粕痞结,壅塞不通也”。
唐?孙思邈认识到病后体虚之便秘,他指出:“有人因时疾愈后,得秘塞不通,遂致天命,火不可轻之,…凡大便不通,皆用润腻之物及冷水并通也”。
隋唐已认识到引起便秘的原因有阴阳所偏,虚实、冷热并结及病后体虚等诸种原因。
宋?严用和则提出:“夫五秘者,风秘、气秘、湿秘、寒秘、热秘。更有发汗利小便及妇人新产亡血,走耗津液,往往皆令便秘”.
金元诸家从六淫、津亏所致便秘又加深认识到脏腑的病变。如刘完素云:“风热结者,谓火甚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旺故也”。李东垣云:“夫肾之五液,津液润则大便。若饥饱失节,劳役过度,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厚味之物而助火邪,伏在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燥结”。
明清诸家综前贤所述,创便秘之新论。虞抟云:“夫肾主五液,故肾实则津液足,而大便滋润;肾虚则津液竭,而大便枯燥。原其所由,皆房劳过度,饮食失节,或恣饮酒桨,过食辛热,饮食之火起于脾胃;淫欲之火起于命门,以致火盛水亏,津液不生,故传导失常,渐成结燥之证。故有风燥,有热燥,有阳结,有阴结,有气滞结,又有年高血少,津液枯涸,或因有所脱血,津液暴竭,种种不同,故难一例而推焉”。
张景岳认为:“便秘一病当辨之为二,则曰阴结、阳结而尽之矣。…有火者便是阳结,无火者便是阴结”。
清?程国彭辨证,有实闭、虚闭、热闭、冷闭之不同,如“阳明胃实,燥渴谵语,不大便者,实闭也。…若年老精血不足,新产妇人气血干枯以致胃肠不润,此虚闭也。…热闭者,口燥唇焦,舌苔黄,小便赤,喜冷恶热,此名阳结…冷闭者,唇淡口和,舌苔白,小便清喜热恶寒,此为阴结”。
在治疗方面上,首先在《内经》详其论而简其治。《伤寒杂病论》创辨证论治之先例,为阳明胃家实设有三承气及其变方。治脾约的麻子仁丸,治痛而闭的厚朴三物汤。除了分别提出内服药物外,还提出了用胆汁导、蜜煎导等通便法。
唐宋继先秦之佳辨,倡诸秘之分治。《备急千金方》提出了:“脾约者,其人大便坚,小便利而不渴,麻子仁丸。…三黄汤,治下焦热结不得大便。…大五柔丸,主脏气不调,大便难,通荣卫,利九窍,消谷益气力”。《三因方》曰:“燥则润之,涩则滑之,秘则通之,约者缓之”。《济生方》曰:“燥则润之,涩则滑之,秘则通之,寒则通利之”。金元诸家十分重视肾阴亏损,不可妄用攻下。《河间六书》治法云:引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结者散之…大凡治病必究其源,不可一概用巴豆,牵牛之类下之,损其津液,燥结益甚”。《丹溪心法》:“如妄以峻利药逐之,则津液走,气血耗,虽暂通而即秘矣”。李东桓巧设润肠诸法,他在《兰室秘藏?大便结燥》中云:“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结者散之。如少阴不得大便,以苦泻之。阳结者散之,阴结者温之。…通幽汤,治大便难,幽门不通,上冲门不开。…润肠丸,治脾胃中伏火,大便秘涩,或干燥秘塞不通,全不思食,及风结血便秘,皆冷闭塞也.以润燥、和血、疏风,自然通利也。…润肠汤,治大便结燥不通”。明清诸家辨证详细,治法齐备。提出了许多便秘之病因,从而又相应地提出了证型、治则、方药。如汗后,病后,利尿后,产后,此乃津血亏虚之秘。风秘中又分虚实。又分冷秘、气秘、热秘、老年虚秘、痰秘等。每一证型后均有方有药,条理井然。
下面介绍几则常用方剂和治疗方法。
热秘(重症)
概述与证型:外感热病,或重发汗,利小便导致亡津液。或外邪入里,肺热、肺燥、热燥之邪下移大肠。或三焦伏热,消耗津液,胃中津枯。或素体阳虚,饮酒过多,嗜服五辛、石药,致胃肠积热,津枯便秘。
症状:大便燥结,腹部胀满,绕脐疼痛拒按,甚则神昏谵语,外症尚有日晡所发潮热,蒸蒸而热,溅然汗出,不恶寒,但恶热。舌苔黄腻,脉滑实有力。
治法:通里攻下,泻热散结。
方名:大承气汤(《伤寒论》)
处方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热秘(中症)
概述与证型:外感热病,或重发汗,利小便导致亡津液。或外邪入里,肺热、肺燥、热燥之邪下移大肠。或三焦伏热,消耗津液,胃中津枯。或素体阳虚,饮酒过多,嗜服五辛、石药,致胃肠积热,津枯便秘。
症状:大便燥结,腹部胀满,绕脐疼痛拒按,甚则神昏谵语,外症尚有日晡所发潮热,蒸蒸而热,溅然汗出,不恶寒,但恶热。舌苔黄腻,
治法:通里攻下,泻热散结。
方名:小承气汤(《伤寒论》)
处方组成:大黄、厚朴、枳实。
脾约(轻症)
概述与证型:脾胃相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转输水谷精微。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今胃强脾弱,强阳煎灼弱阴,胃强则能食而糟粕内结,脾弱则不运而水精不布,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故小便数而大便硬,此即脾约。
症状:小便数而大便硬,面赤心烦,或身有热,口干口臭,腹胀或痛。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润肠。
方名:麻子仁丸(《伤寒论》)
处方组成: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白蜜。
气秘(轻症)
概述与证型:七情不畅致肝气郁滞,气失升降,大肠失于传导。或久坐少动,或术后粘连胃肠损伤,虫积肠道而致大肠气机郁滞,通降失常,传导失常,糟粕内停而成气秘。
症状:大便干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胁腹满闷而胀痛,善太息,或两乳作胀。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顺气导滞。
方名:六磨汤(《证治准绳》)
处方组成:乌药、木香、枳壳、槟榔、沉香、大黄。
血虚便秘(轻症)
概述与证型:外伤或产后,亡血过多,血少则津亏,致使阴血不足,大肠失养,肠道干涩,而致虚秘。
症状:大便干燥如栗,面色萎黄无华,时觉头晕目眩,心悸健忘,唇淡,指甲苍白。舌质淡红,脉细。
治法:益气润肠。
方名:润肠丸(《沈氏尊生书》)
处方组成: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
阴虚便秘(轻症)
概述与证型:治疗中过用汗、利、燥热之剂,损伤阴津,或劳累过度,汗出过多,阴津亏耗肠燥便结,秘而难出。
症状:大便干结,形体消瘦,或见颧红、眩晕、耳鸣、心悸怔忡、腰酸膝软,五心烦热便如羊屎。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
方名:增液汤(《温病条辨》)加味
处方组成:玄参、麦冬、生地、麻仁、白糖。
阳虚便秘
概述与证型: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此阳虚阴结也。
症状:大便艰涩,排出困难,气怯神疲、四肢欠温,面色白。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通便。
方名:右归丸(《景岳全书》)
处方组成:大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附子。
老年虚秘
概述与证型: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此乃阴虚之渐也。愈老愈衰,精之日耗,津液日亏,燥结内生,此是老年之人气血津液均亏也。
症状:大便干结,随年龄增高而日甚,多伴有体虚气弱,周身乏力,便燥难下,久则不解,或多日不下,腰酸困倦等。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润肠通便。
方名:麻仁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组成:枳壳、槟榔、山蓣、防风、山萸肉、车前子、肉桂、木香、羌活、郁李仁、菟丝子、大黄、麻仁。
冷秘
概述与证型:嗜食生冷之物,过用寒冷之剂,伐伤人之阳气。脾肾阳气虚弱,温煦不利,不能化津以润肠,故而阴寒内结,糟粕不行,凝集肠道而成冷秘。
症状:大便或干或不干,但排出困难,胃脘满闷,腹中冷痛,喜温喜按,遇冷则重,四肢不温,腰背冷重。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祛寒通便。
方名:附子八物汤(《医宗金鉴》)
处方组成:附子、人参、白术、茯苓、当归、熟地、川芎、白芍、木香、肉桂、甘草、生姜、红枣。
《简明方》一
功效主治:主治大便不通。
处方:牵牛子。
用法与用量:用牵牛子半生半熟为末,每服6g,姜汤下,未通,再以茶服,一方加大黄等份,一方加生槟榔等份。
《简明方》二
功效主治:治大便不通,气奔欲死者。
处方:乌梅。
用法与用量:乌梅十颗,汤浸去核,丸枣大,纳入下部,少时而通。
《简明方》三
功效主治:习惯性便秘
处方:炒决明子10~15g,蜂蜜20~30g,
用法与用量:打碎搅拌均匀水煎服,每晚1剂或早晚分服。
《简明方》四
功效主治:习惯性便秘、老年人便秘
处方:火麻仁9~30g
用法与用量:捣烂煎服。
传播中医文化、造福人类健康;弘扬国粹,惠泽民众。您如果觉得不错,请点个赞转发朋友圈,让更多国民得以康宁!
潘益堂感谢您的无私的奉献。
潘才豪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