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
便
秘
日
3.28
中国便秘日——关于排便的那些事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发布的《中国慢性便秘专家共识意见()》显示,我国成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4.0%~10.0%。也就是说大约有万成人正在受到便秘困扰。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便秘的患病率在逐渐升高,7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的患病率23.0%,80岁以上可达38.0%。慢性便秘不仅会导致口腔异味影响社交,更会增加未来患冠心病、缺血性卒中、结肠息肉、结直肠癌等疾病的风险。随着人口老年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便秘人群将越来越庞大,严重危害着国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中国医师协会在年倡议将3月28日设立为“中国便秘日”,恰逢中国便秘日,作为消化内科医务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对正在受慢性便秘困扰的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
中国便秘日公益科普讲座
为了让患者更深入的了解便秘,消化内科举办了“中国便秘日公益科普讲座”,邀请闫蓉副主任医师为大家详细讲解便秘的症状、危害和治疗方法。
什么是便秘?
便秘是指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出现排粪困难、排粪量少、排粪次数减少或排粪不尽感及相关不适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便质可以干可以软;便次七天内不超过两次。严重便秘可以继发精神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甚至自杀倾向等。
便秘的原因有哪些?
一般分为两大类:器质性(非功能性)和功能性便秘。
1.器质性(非功能性)便秘,包括的病因很多,比如肿瘤、炎症、黏连、直肠肛门病变、药物,以及其他系统疾病导致的结肠梗阻、狭窄、麻痹等。
2.功能性便秘,临床最常见。按照病因不同,临床上将功能性便秘分为四类,分别是慢性传输型便秘,出口梗阻型便秘,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以及混合型便秘。不同类型便秘临场表现也有所差异。具体您属于哪种类型,还需要专业医生进行判断。
如何防治便秘?
首先从饮食、良好的排便习惯入手。建议在晨起和餐后2小时内尝试排便。最好在家中如厕,排便时需集中注意力,避免受到与排便无关的因素干扰,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其次,推荐便秘患者采取蹲位排便姿势。有研究证实,相比于坐位排便,蹲位时腹压并无明显增加,且此时耻骨直肠肌放松,排便时的直肠肛角变大,更易排出。
第三,要增加膳食纤维和水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可改善便秘症状,推荐每天的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为20~35g,并推荐使用可溶性膳食纤维;每天摄入2升水会增强膳食纤维的通便作用,因此多项便秘指南推荐每天的水摄入量为1.5~2.0L。
第四,规律适量的运动。规律的体育运动可缩短肠道传输时间、利于通便,有氧运动如步行、骑车等对改善便秘有效,一般推荐每天的运动量为30~60分钟,每周至少2次。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