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医学观念倡导慢性便秘诊治的多学科协助

随着饮食结构改变、精神心理压力、人口老龄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慢性便秘发病率逐年增加,慢性便秘是一种症状,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及需手法辅助排便,病程至少为6个月。

我国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为4%~6%,绝大多数的调查表明,女性慢性便秘的患病率高于男性。慢性便秘病因常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两方面,不少药物也可引起。功能性疾病包括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及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器质性疾病主要包括:胃肠道疾病、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慢性便秘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与胃肠道动力异常、直肠肛管运动不协调、直肠感觉异常、分泌功能异常、胃肠激素异常等有关。

慢性便秘治疗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物包括各种泻剂、促动力剂、促分泌药、灌肠药和栓剂等

2.非药物治疗主要是调整生活方式、精神心理治疗和生物反馈治疗、结肠水疗、中医针灸、推拿按摩等。

(二)外科手术治疗

有部分慢性便秘病患者,无法通过内科保守治疗能够缓解,则需要手术治疗,术前要对慢性便秘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针对不同的便秘类型采取恰当的手术方式,如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结肠次全切除回肠乙状结肠吻合术和结肠次全切除盲肠直肠吻合术。

当前,整合医学,多学科协助,是慢性便秘的最佳治疗模式

无论从发病机制还是临床诊治而言,需整体认识慢性便秘的发生、发展,不能仅仅将其作为消化内科医生应该处理的疾病,该病病因较多,病情复杂,涉及学科众多,所以在整合医学指导下,当前慢性便秘治疗的新模式就是要建立慢性便秘整合诊治中心这种多学科合作的综合治疗模式,多学科协作,针对每个患者制定长期的个体化方案,提高诊治效率和疗效。

慢性便秘整合诊治中心的人员组成有:

①消化内科医师:需具备消化内科知识的医师担当,职能是对患者进行内科的全面评估,制定个体化内科治疗方案;

②胃肠外科医师:需具备大肠肛门外科知识的医师担当,职能是对患者进行外科的全面评估,制定个体化外科治疗方案;

③康复医师:需兼备针灸、推拿、生物反馈治疗技术等,职能是制定个体化治疗措施及各阶段的康复方案,促进排便功能恢复,帮助、监督和指导康复训练等;

④心理科医师:需具备专业心理知识的医师担任,职能是对患者心理进行全面评估,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使之更好地配合治疗;

⑤放射科医师:需具备放射专业知识的医师担当,职能是对慢性便秘患者进行影像诊断;

⑥营养科医师:需具备营养专业知识的医师担当,职能是对患者膳食结构进行调整;

⑦护士:需具备专业护理知识的护士担任,主要是进行登记、随访、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护理等工作。

资料来源:临床消化病杂志,年27卷第5期

赞赏

长按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技术好
北京白癜风怎么办需要多少钱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pinnanren.net/bmzy/12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